雁塔結繩香囊的基本介紹
結繩最早源于遠古人類沒有發(fā)明文字前,古人想要記住一件事或一個數字,采用繩子打結記事,即結繩記事。隨著人類的發(fā)展,最后演變到古人結繩制作一些工藝掛件,作為裝飾。在這一發(fā)展過程中,又出現了結繩香囊,作為裝飾品佩戴于身。古代的服飾常常在腰間佩戴香囊,置入美玉或香料,或作為信物互贈,在漢唐時期甚至被視為一種身份象征。
“雁塔結繩香囊”傳承人汪衛(wèi)東女士,自幼師從其上輩研習結繩技藝,隨著工作落在西安雁塔區(qū),將其技藝在西安發(fā)揚光大。她制作的香囊,囊體結構緊密,雙面鏤空,結法多姿多彩,在上輩傳承人技藝的基礎上,受到關中民間染色的熏陶,在結繩配色上吸取關中鮮明的色彩特點,形成獨特的“雁塔結繩香囊”精美妍麗的風格。
“雁塔結繩香囊”是西安市雁塔區(qū)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把闼Y繩香囊”的每一個結都是用絲線編制成兩片相同的囊片,再將兩片囊片縫合成囊袋。每一個結繩編制完成后,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在一起,或用其他具有吉祥圖案的飾物如系帶、流蘇等搭配組合,就形成了造型獨特、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吉祥裝飾物品?!把闼Y繩香囊”的每一個結都根據形或意命名,表示熱烈濃郁的美好祝福,是贊頌及傳達衷心至誠的祈求和心愿的佳作。
“雁塔結繩香囊”的收邊工藝最為獨特,是結囊完美成型的重要保證。一般的結物,結到收尾處會留下許多繩頭,接縫處往往做得不甚完美。有些用工藝繩編的小動物、小桃形飾品,是采用立體編的方式,尾繩塞滿腔內,不適合使用鏤空紋樣,使其樣式上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做成袋囊。而“雁塔結繩香囊”款式靈活嚴謹,渾然一體,能將繩頭轉化為鉤織物的辮子邊,使得縫合處十分平整緊密?!把闼Y繩香囊”制作完成后,再配上彩色帶子等飾物,更添加了精巧的審美情趣?!把闼Y繩香囊”多用作室內裝飾、親友間的饋贈、戀人間定情及個人隨身飾物,具有華夏民族傳統(tǒng)的吉祥文化意蘊,內置的香藥還有驅邪除穢的功能。。
產品特點
“雁塔結繩香囊”不斷吸取陜西關中刺繡、面花等民間藝術形式的風格,豐富了花色和式樣,在悠久的傳統(tǒng)民俗寓意和獨特的美感形態(tài)上都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傳統(tǒng)的民間手工藝等體現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形式和技藝無所不在。
歷史民俗
汪衛(wèi)東,現為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xié)會理事,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雁塔結繩香囊”項目第四代傳承人。
《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原始社會創(chuàng)始的以繩結形式反映客觀經濟活動及其數量關系的記錄方式,結繩記事是被原始先民廣泛使用的記錄方式之一。
隨著時間的演變,結繩已經不僅僅是一項記事方式,它陸續(xù)被一些手工藝匠人以藝術創(chuàng)作的表現形式結出了各式各樣的工藝作品。把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融入其中,體現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佩掛香囊的習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時香包和香囊是有區(qū)別的,雖都有避邪、圖騰崇拜、防蟲、熏香驅穢的功能,香包是將香藥包裹縫制在里面。
獲獎榮譽
“雁塔結繩香囊”已于2013年列入陜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