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絡魚腦的基本介紹
橘絡又名橘絲、橘筋,橘子的果皮內(nèi)的筋絡。由果皮內(nèi)撕下,曬干即得。多為淡黃白色,陳久則變成棕黃色。具有通絡,化痰的功效。用于咳嗽痰多,胸脅作痛。許多人吃橘子時,都喜歡將橘瓤外白色的筋絡扯得一干二凈,其實,這種吃法是不科學的。中醫(yī)認為橘絡具有通絡化痰、順氣活血之功,不僅是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食療佳品,而且對久咳引起的胸脅疼痛不舒還有輔助治療作用。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研究認為,橘絡中含有一種叫路丁的物質(zhì)。路丁能使血管保持正常的彈性和致密性,可減少血管壁的脆性和滲透性,有防止高血壓病人發(fā)生腦溢血、糖尿病人發(fā)生視網(wǎng)膜出血的作用。對于平時有出血傾向的人,特別是有血管硬化傾向的老年人,食橘絡更是有益無害。
魚腦亦稱明骨,是鯊魚軟骨的干制品。明骨經(jīng)浸發(fā)去腥后,晶瑩透明,質(zhì)感柔滑。用明骨和蜜桔合烹成羹,爽滑香甜,微酸適口,是溫州常見的甜菜。
明骨的主要成分是軟骨素,對人體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肝臟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起著滋補作用。從明骨中提取的硫酸軟骨素,可治療肝炎、動脈硬化、頭痛、神經(jīng)痛等。還可從明骨中提取藥用明膠。
制作方法
1.原料:將鯊魚等的頭骨及其它部位的軟骨取下,把肉剔去,洗去血污和粘液,方可浸水脫污。
2.脫污:此工序一般分三步進行,第一次將經(jīng)過處理的原料浸入木桶的清水中,水以淹沒為度,浸泡2-3天,每天換水一次,目的是讓血污及粘液滲出及殘肉變爛,但不得使浸水發(fā)臭。浸后取出在70-80℃的熱水中用刀刮去骨上的殘肉和粘膜,然后水洗。用上述方法每隔一天進行一次處理,共三次。在進行第二、三次熱燙處理時,水溫掌握在60-70℃為宜,溫度過高會使明骨膠體溶損。每次洗完都將原料放于冷水中浸泡,使之脫去異味。經(jīng)三次處理后,軟骨之表皮已很干凈,置于竹篩中瀝水晾干。
3.去殼整形:待原料表皮稍干燥不滑時,把表皮上有灰質(zhì)硬殼的明骨,用月牙片刀逐一將硬殼削去。當明骨曬至三四成干時,再用刀把大塊切成20×4厘米的方條,此時則為半成品明骨。
4.煙熏:將三四成干的明骨擺放在竹筐中,置于熏室或缸內(nèi),點燃硫磺密封,5小時即可熏好,熏的目的是漂白和防蟲蛀。
5.出曬:熏好的明骨先擺在竹篩上曬至半干,再逐條用手理直,用細繩捆扎成小把,掛曬至全干為止。成品率為鮮明骨的10%左右。
6.成品質(zhì)量要求:塊條均勻,體表完整,色澤潔白,呈半透明狀,無灰質(zhì)硬殼和血斑者為上品。
品嘗吃法
明骨在食用時,需提前泡發(fā)。其方法是:先將明骨用溫水洗凈晾干,放入盆內(nèi)加少許豆油,攪拌均勻,再上籠蒸透回軟時取出,然后用開水浸泡,使其脹發(fā),全部發(fā)透后,色潔白,無硬質(zhì),如同涼粉狀,即可用刀切成薄片或長條,進行烹調(diào)成芙蓉明骨、桂花明骨、燴三鮮明骨、氽魚骨等各種風味的名菜,也可用它調(diào)制夏季解暑用的冷飲。我國南方某些工區(qū)有冬春食用骨湯卸寒防病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