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餅的基本介紹
太谷餅的生產歷史悠久,在清末時已行銷京、津、西安、蘭州、包頭、張家口等地。太谷城內最早生產出售太谷餅的店鋪是南街的"文成堂",后來又有東關的"義源生"和南街的"同義恒"也生產銷售。這些店鋪都是后院生產,前店出售,設備簡陋,廠房狹窄,產量很低。當時,太谷餅價格昂貴,只是巨商大賈才能享用得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太谷餅小作坊遍布城鄉(xiāng),但主要以作坊式為主。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高太谷餅生產企業(yè)質量意識,使企業(yè)走出小作坊低端發(fā)展的困境,晉中市、大谷縣兩級質監(jiān)部門確定了幫扶企業(yè)做大做強的工作策略。他們通過開辟綠色通道、提高太谷餅生產標準、加大巡查力度,派出人員對生產企業(yè)實行駐廠全過程監(jiān)管,并幫助企業(yè)成立了太谷餅行業(yè)協(xié)會,使原年生產力在10噸左右的一些小作坊年生產力都達到了100噸以上,產量從2006年前的0.8萬噸增加到2008的10萬噸。
制作方法
原料
主料:白面500克。
輔料水125克,白糖125在,飴糖50克,食油150克,堿面3克,芝麻少許。
制法
1、將白面、白糖、食油、堿面、飴糖一并放入盆內,調拌均勻,用水(四季均用溫水)和起,揉勻揉光,然后上案搓成長條,揪成劑子,再摶住粘上芝麻,按成餅形。
2、把制成的餅放入吊爐內,先燙正面,定住皮后再反過來,扣上蓋(不要全蓋住,須透點氣)要注意火候,主要用上火力量烤,底火不能大了,一煽風點火約燒十幾分鐘即成。
加工技術要求。
1、調粉:將50kg小麥粉、12kg至16kg糖稀、12kg至15kg植物油、16kg至20kg白砂糖、8kg至10kg水等混合,攪拌10至15分鐘,面團內外顏色均勻一致為止。
2、成型:根據(jù)所生產成品規(guī)格,將混合后的一定質量面團揉圓,中間部分蘸上芝麻,搟開后芝麻均勻布滿整個餅面為準。
3、烘烤:烘烤溫度215度,烘烤時間9至10分鐘。
4、冷卻:烘烤后的產品采用自然冷卻,產品冷卻到溫度36℃,水分含量小于15.2%以下。
產品特點
太谷餅是面制爐烤的實心餅,當?shù)厮追Q"干餅"、"燒餅"。餅呈圓形,直徑11.65厘米,厚約六分,邊與心的厚薄均勻,表皮為茶黃色,粘有脫了皮的芝麻仁。冷食此餅,酥而不硬,軟而不皮,而且儲存時間長,久儲味道不變,既可作茶點,也可旅行食用。因此,太谷餅還是人們相互饋贈的上好禮品。
歷史民俗
太谷餅的產生和盛行都與明清太谷商業(yè)經濟的發(fā)展有直接關系。相傳在明末清初,太谷縣城東南的溝子村有一富家太太,經常在夜里想吃餅子。可對傭人們從城里買回的各種面餅,她不是嫌油膩難吃,便是嫌干硬難嚼。這可難壞了她家的傭人。消息傳到縣城一家燒餅鋪里,掌柜的為了做成這筆生意,特地讓鋪子里的老師傅設計出了一種甜餅。這種甜餅是由白面、白糖、芝麻油和雞蛋清做成的爐烤實心餅,直徑約12厘米,中間厚約3厘米,其表皮色呈茶黃,上面還粘有脫皮的白芝麻。太谷餅具有酥而不硬、軟而不綿、香甜不膩的特點,而且即使存放一個月后,它的色、香、味也不會改變。
其主要原料是精白面、白糖、胡油芝麻、蛋清。制作方法是用蛋清將六成上等白糖和四成上等白面調成糊狀,用勺子盛在扣爐內,糊狀自然融流成圓形。成熟后,上撒芝麻,下抹胡油,再用慢火烤熟。送到闊太太府上后,頗受青睞,于是誕生了享譽后世的太谷餅。后來太谷餅被深居宮廷的慈禧太后發(fā)現(xiàn),將其定為宮廷貢品,更讓太谷餅身價陡增。
另一說在清朝咸豐年間,太谷城東南溝子村,有個姓張的以開餅面鋪為生。他看到太谷縣商賈云集,經濟繁榮,富豪大戶們貪圖享受,就苦思冥想,反復試驗,制成了一種"甘餅",受到有錢人的歡迎。這種"甘餅",用料講究,烤制技術特殊,吃起來香酥甜軟,很快即遠近聞名。
獲獎榮譽
2006年,山西省太谷縣申報的"太谷餅傳統(tǒng)制作工藝"被審核通過,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2 遺產類別:傳統(tǒng)手工技藝。
2007年, 太谷餅被列入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