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林藏雞的基本介紹
與普通雞相比,藏雞的不同點
一、離天近,而愈發(fā)謙恭
藏雞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2200-4100的半農(nóng)半牧區(qū),體型小巧緊湊,行動敏捷。
為了適應(yīng)高原上稀薄的氧氣,藏雞也像其他動物一樣,盡可能讓自己身形矮小,利于血液循環(huán)。
似乎離天越近,越能感受到天地的浩瀚與神圣,身形顯得越發(fā)謙恭。
二、生存不易,血液中帶著不屈
能在高原上繁衍后代,自然有著與環(huán)境相適應(yīng)的優(yōu)良基因,都是喝雪水、吃蟲、草長大,有著天生的自傲。也養(yǎng)成了藏雞活波開朗和好斗的性格。
惡劣多變的氣候,讓藏雞維持著野性,善于登高飛翔。
三、一切為了下一代
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讓藏雞為了后代的繁衍十分地重視。一是怕飛來橫禍砸到自己,二是怕環(huán)境惡劣不利于后代生長。
藏雞蛋的營養(yǎng)豐富也就不奇怪了。
為了抵御高原巨大的晝夜溫差,藏雞蛋中富含脂肪,尤其蛋黃中,除了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固醇類、蛋黃素外,還含有鈣、磷、鐵、銅、維生素A、維生素D及B族維生素,許多營養(yǎng)元素的含量是普通雞蛋的好幾倍。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出生并順利長大,各種酶的作用尤其重要。這也造就了藏雞蛋中的粗蛋白含量高,幾乎是普通雞蛋的一倍。這些粗蛋白除了為藏雞后代提供氨基酸補給外,還能提高后代的酶含量水平,維持新陳代謝,保障后代的順利成長。
地域范圍
米林縣地處西藏東部、雅魯藏布江中游、念青唐古拉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西部與朗縣、北部與巴宜區(qū)、西北部與工布江達縣相毗鄰,南部與隆子縣相連。位于北緯28o39′~29o50′,東經(jīng)93o07′~95o12′之間。
氣候
米林縣屬高原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8.2℃,降水
量641毫升,85%的雨水集中在6-9月份,無霜期為170天。印度洋與孟加拉灣暖流通過雅魯藏布江通道,形成亞熱帶、溫帶、寒帶并存的特殊氣候。年無霜期為170天。年降水量600毫米。
產(chǎn)品特點
藏雞體型輕小,較長而低矮,勻稱緊湊,頭高尾低、呈船形,胸肌發(fā)達,向前突出,性情活潑,富于神經(jīng)質(zhì),好斗性強。翼羽和尾羽發(fā)達,善于飛翔,公雞大鐮羽長達40--60cm。
藏雞頭部清秀。冠多呈紅色單冠,少數(shù)呈豆冠和有冠羽。公雞的單冠大而直立冠齒為4--6個;母雞冠小,稍有扭曲。肉垂紅色。喙多呈黑色,少數(shù)呈肉色或黃色。虹彩多呈橘色,黃栗色次之。耳葉多呈白色,少數(shù)紅白相間,個別紅色。脛黑色者居多,其次肉色,少數(shù)有脛羽。
公雞羽毛顏色鮮艷,色澤較一致,主、副翼羽、主尾羽和大鐮羽呈黑色帶金屬光澤,脛羽、蓑羽呈紅色或金黃色留黑邊羽,身體其他部位黑色羽多者稱黑紅公雞,紅色羽多者稱大紅公雞;此外,還有少數(shù)白色公雞和其他雜色公雞。母雞羽色較復(fù)雜,主要有黑麻、黃麻、褐麻等色,少數(shù)白色,純黑較少。但云南尼西雞則;以黑色較多,白色麻黃花次急此之外,尚有少數(shù)其他雜花、灰色等正米林,藏語意為"藥洲"之意,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東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氣候的多樣性造就了米林豐富的自然資源,它是世界呈現(xiàn)生物多樣性最典型的區(qū)域之一,堪稱生物基因庫。米林境內(nèi)野生藥材種類繁多,主要有蟲草、紅景天、當歸、雪蓮、秦艽、雪山一枝蒿等,以及松茸、厥菜等多種菌類、蕨類植物。全縣共有林地4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8.11%,林木總蓄積量9150萬立方米,主要林木品種有冷杉、云杉、高山松、華山松、落葉
米林縣地處西藏東部高山峽谷區(qū)域,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念青唐古拉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的河谷地帶,平均海拔3700m。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眾多的山川河流,復(fù)雜的地形地貌,構(gòu)成了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繚繞在輕薄的霧中,幽藍色的霧靄給人夢幻般的遐想,令人思緒飛揚。念青唐古拉與喜馬拉雅山之間夾峙著山間谷地,潔白的雪峰與翠綠的森林相映,山間有亂云飛渡。霞光照射,層林盡染,雪山、飛云、翠林無不發(fā)出令人難以描摹的瑰麗光彩,絢麗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