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的基本介紹
馬頭琴是中國蒙古族民間拉弦樂器蒙古語稱“綽爾”。琴身木制,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zhuǎn),音量較弱。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 郭小川《平爐王出鋼記》詩:“牧區(qū)的人們聽說鋼花噴,蒙古包里拉起了馬頭琴。
產(chǎn)品特點(diǎn)
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馬頭琴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它不僅音色純樸、渾厚、深受牧民和音樂藝術(shù)家的喜愛,其琴體又是一件造型歐特的藝術(shù)品。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在中國和世界樂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間藝人,牧民家中所喜歡的樂器,體現(xiàn)了蒙古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和草原風(fēng)格。
同時馬頭琴還是適合演奏蒙古古代長調(diào)的最好的樂器,它能夠準(zhǔn)確的表達(dá)出蒙古人的生活,如: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fēng)、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等。與此相關(guān),元代的蒙古民族樂器,其總體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不僅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還產(chǎn)生了純器樂曲,諸如《海青拿天鵝》《白翎雀》等。
歷史民俗
馬頭琴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拉弦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的歷史悠久,從唐宋時期拉弦樂器奚琴發(fā)展演變而來。成吉思汗時(1155—1227)已流傳民間。據(jù)《馬可波羅游記》載,12世紀(jì)韃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種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時期用于宮廷樂隊(duì)。
鑒別真假
馬頭琴的木料是色木(楓木,也叫五角楓),不管是再好的馬頭琴,她的主要木料是色木。但色木分很多種,常用的馬頭琴木料有四種:南方普通色木,南方花色木,東北普通色木及東北花色木。
南方色木(普通色木和花色木)因成長速度快而木質(zhì)軟,但白凈。用它做的琴外觀比較白(沒有著色的部分)但音質(zhì)不是很理想,高檔馬頭琴不選用南方料。
北方色木(普通色木和花色木),一般生長時間為幾百年(直徑45CM以上,有的達(dá)到80CM)在嚴(yán)寒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堅(jiān)硬的木質(zhì),但惡劣氣候使年輪或顏色有了不一致的特點(diǎn)。用它做的馬頭琴音色悠遠(yuǎn)渾厚,尤其東北花色木做的馬頭琴外觀漂亮,音色純真,為馬頭琴之珍品。
花色木(也叫虎皮紋色木)是做樂器的高檔木料,尤其東北花色木是做馬頭琴的最好木料,用它做的馬頭琴表面有立體感,極為高貴。但他對音質(zhì)沒有直接影響。
所以木料角度首選是東北色木,再就是南方色木,現(xiàn)在市場因色木(樂器專用料)的漲價,出現(xiàn)了很多花木或其他木料做的馬頭琴,這種琴從用料角度說不算正規(guī)的馬頭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