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豬腰棗的基本介紹
豬腰棗產(chǎn)自重慶市武隆縣羊角鎮(zhèn),是一個鮮食棗地方品種,經(jīng)長期栽培自然選擇變種而來。又名武隆豬腰棗、羊角豬腰棗。羊角棗子成名很早,大概從唐朝時期就盛產(chǎn)。隨著沿江公路貫通和武隆旅游的大發(fā)展,羊角棗子的知名度和銷售價格迅速攀升,深受游客青睞。2009年羊角棗子正式命名為“武隆豬腰棗”,市林業(yè)局也授予羊角鎮(zhèn)為“重慶市棗子之鄉(xiāng)”。其口感佳、產(chǎn)量高,深受重慶及西南市場歡迎。
營養(yǎng)價值
1.鮮棗有較高的熱量,主要源于所含的碳水化合物約23%~28%。
2.鮮棗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大棗中的維生素P含量為所有果蔬之冠。脂肪,淀粉,蘆丁,尼克酸以及礦物質(zhì)。干棗所含的礦物質(zhì)和熱量為鮮棗的2~3倍。
產(chǎn)品特點
武隆豬腰棗果實中等,圓柱形,腰部稍瘦,略微凹陷,型似豬腰,縱徑3—4cm,橫徑1.2—2.5cm。平均果重9.4g,大小較整齊。果肩較寬,頂點凸起,呈指尖狀。果肉綠白色,質(zhì)地致密,汁液多,皮薄肉厚,可食率達94—95%,鮮食極佳。
歷史民俗
武隆豬腰棗樹開始馴化栽培的起始年代難以準確推斷,據(jù)史料記載:公元659年,唐太尉長孫無忌因反對武則天為后,被任命為揚州都督,安置在黔州,按一品官的標準供給俸祿。他的食譜里曾記載每日食棗1升。據(jù)武隆縣江口鎮(zhèn)天子墳村(即唐時信寧縣)長孫無忌衣冠塚旁的農(nóng)戶說:以前在墓地旁有許多二個人都抱不住的老棗樹,可惜五八年大煉鋼鐵時被毀。由此可見,早在一千多年前,烏江兩岸棗樹甚多,武隆豬腰棗樹栽培的歷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