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干菜的基本介紹
烏干菜(又名:干菜)主產于浙江紹興、蕭山、桐鄉(xiāng)等地和廣東惠陽一帶。浙江產者以細葉或闊葉雪里蕻腌制。廣東產者以一種變種芥菜腌制,也有用蘿卜莖葉或榨菜葉腌制的,但質量差,且有苦味。此外,江蘇、安徽、福建等地亦產。烏干菜是用莖用、葉用芥菜或雪里蕻腌制發(fā)酵后,再經曬干的成品。
營養(yǎng)價值
在腌菜中,霉干菜營養(yǎng)較高,其胡蘿卜素和鎂的含量尤顯突出。其味甘,可開胃下氣、益血生津、補虛勞。年久者泡湯飲,治聲音不出。
產品特點
紹興烏干菜油光烏黑,香味醇厚,耐貯藏。可分為白菜干、油菜干和芥菜干三種,味道鮮美要數芥菜干。芥菜干又以“百腦芥菜”的品種腌曬干萊為上乘。“百腦芥菜”菜芯多,梗葉細長,適時收割質地鮮嫩。拿這種菜曬制成的干菜,越蒸越烏,越蒸越軟,越蒸越香。在清明節(jié)前,將芥菜的菜心曬干,用金銀絲一小束一小束地扎起來,裝在小壇中鹽漬,待鹵汁回落,成熟后取出,晾曬、蒸熟,菜呈紅黑色后,在太陽下曬,這樣反復蒸曬多次,直至色澤紅亮,香氣撲鼻,最后裝入外面飾有人物山水的菜壇中密封。據曾在清代制作過貢品菜的老人回憶,這樣精制的貢菜由紹興知府和山陰縣監(jiān)制,每年不過千把斤,菜壇上加蓋黃封,專人運往京城。據傳,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來紹興時都要品嘗用貢菜做的菜肴和菜場。如今,紹興農民幾乎家家自制,戶戶常備,通年不斷。商品烏干菜年產在25O噸以上,遠銷國內外。
歷史民俗
烏干萊(即霉干菜)是紹興一種價廉物美的傳統(tǒng)副食品,也是紹興的著名特產,生產歷史悠久。烏干萊早在《越中便覽》中就有記述:“烏干菜有芥菜干、油菜干、白菜干之別。芥菜味鮮,油菜性平,白菜質嫩,用以烹鴨、燒肉別有風味,紹興居民十九自制。”可見那時紹興烏干萊的制作已極為普遍了。清時,烏干萊曾作為紹興的“八大貢品”之一。以前,凡外出干活的農民或手工業(yè)者,大都喜歡于飯籃中放上一點蒸過的烏干萊,一則攜帶方便,二來下飯宜口。據說在大熱天,倘有干菜放在飯盒內一時不會發(fā)餿。至今城鄉(xiāng)家庭腌曬干菜的習慣還極為普遍,連許多遷居海外的僑胞主婦也樂于自制。
烏干菜的制作方法
1.烏干菜食用前用冷水洗凈,經刀工處理后即可烹制,可以作成葷、素菜品;
2.作菜可蒸、炒、燒或作湯,可配豬肉或豆干、面筋、毛豆、蝦米等等,如“烏干菜炒肉絲”、“蝦米干菜湯”、“烏干菜炒毛豆”等;
3.烏干菜燒肉或蒸肉,菜香肉味互相滲透,油而不膩、鮮、香、糯、甜,是暑天的家常菜。名菜多見于浙江,如紹興的“烏干菜燒肉”、建德的“干菜鴨”等;
4.還可以煮爛后切碎配豬肉末作餡料,做成干菜包子或燒餅,后者名產如安徽屯溪老街的“干菜燒餅”等;
5.把烏干菜切碎,與經過腌燙曬干后的嫩毛筍片拌和,即為浙江余姚、慈溪一帶的傳統(tǒng)土特產“干菜筍”,風味和食用方法與烏干菜相似,可以沖湯、油燜、清蒸,也可以作燒肉、燉鴨、煮豆腐等菜肴的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