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陽拐棗的基本介紹
旬陽拐棗是陜西省安康市旬陽縣的特產(chǎn)。旬陽拐棗種植歷史悠久,種植技術(shù)成熟,種植面積大,拐棗原料量大質(zhì)優(yōu),近年來,成為外地客商的搶購農(nóng)產(chǎn)品,遠銷南韓、日本等國,拐棗潛在研發(fā)價值巨大,市場銷路看好。
拐棗學名枳 ,陜南秦巴山區(qū)一大特產(chǎn),在旬陽主要有紅拐棗、綠拐棗、胖娃娃和白拐棗(多為野生)等5種,以胖娃娃和白拐棗兩個品種較佳,果大、味好、產(chǎn)量高、耐貯藏。
旬陽拐棗資源豐富,而且產(chǎn)量高、品質(zhì)優(yōu),具有極高的醫(yī)用價值,其果實、葉子、更梗、種子及根等均可入藥,含有18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還富含鐵、磷、鈣、銅等微量元素和一些生物堿。其果梗可以作為釀酒、制糖的原料,可作香檳、汽酒、汽水等飲料,還可以加工罐頭、密餞、果脯、果干等精美食品,具有很高的開發(fā)價值。旬陽拐棗適應(yīng)環(huán)境能力強,抗旱、耐寒、耐瘠薄土壤、喜陽光,多生長在海拔1000m以下的溝邊、溪邊、路旁或較潮濕的山坡丘陵。定植后一般3-5年開花結(jié)果,10年左右進入盛果期,一般株產(chǎn)果梗20-30公斤,20年左右每株可產(chǎn)150-200公斤,盛果期較長,一般在30-40年左右,拐棗是旬陽一大特產(chǎn),旬陽拐棗做為抗癌、解酒、護肝、降脂等保健品的主要加工原材料,近年來已發(fā)展到2萬畝,大量出口韓國、日本、朝鮮等國,已創(chuàng)出特色品牌,在市場上具有很大沖勁。
營養(yǎng)價值
1、大棗富含的環(huán)磷酸腺苷,是人體能量代謝的必需物質(zhì),能增強肌力、消除疲勞、擴張血管、增加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肌營養(yǎng),對防治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作用。
2、大棗具有補虛益氣、養(yǎng)血安神、健脾和胃等功效,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倦怠無力、失眠等患者良好的保健營養(yǎng)品。
3、大棗對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貧血、過敏性紫癜等癥有較好療效。
4、大棗含有三萜類化合物及環(huán)磷酸腺苷,有較強的抑癌、抗過敏作用。
紅棗中所含的維生素C是一種活性很強的還原性抗氧化物質(zhì),參與體內(nèi)的生理氧氣還原過程,防止黑色素在體內(nèi)慢性沉淀,可有效地減少色素老年斑的產(chǎn)生。
產(chǎn)品特點
拐棗的“果實”,其貌不揚,它沒有美麗的色澤,也無苗條的外形,而是棕灰色的,像彎彎曲曲的棒狀物,有如筷子般粗細。沒吃過它的人決不認為它竟可以吃,以至不屑一顧。可是,當你放在嘴里細嚼慢咽后,才覺得它味如棗,甜似蜜,醇香—甘美,真有點像葡萄干呢!令人吃了還想再吃。
歷史民俗
拐棗在我國栽培利用的歷史久遠。早在《詩經(jīng)·小雅》中就有:“南山有枸”的詩句。據(jù)《辭源》解釋:“枸即枳椇,南山謂之秦嶺”?!蛾懯琛分姓f:“枸樹山木,其狀如櫨,高大如白楊,枝柯不直,子著枝端,大如指,長數(shù)寸,啖之甘美如飴,八九月熟。今官園種之,謂之木蜜”。古語云:“‘枳枸來巢’,言其味甘,故飛鳥慕而巢之”。另據(jù)《陜西通志》記述:“華州(即今華縣)有萬壽果,葉如楸,實稍細于箸頭,兩頭橫拐,一名拐棗,紫紅色,九月成熟,蓋枳棋也”。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都對拐棗有濃厚的興趣。前蘇聯(lián)一位學者,對拐棗作過不少研究。他認為拐棗在地球上已有500~1000萬年的歷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果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