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皮豆干的基本介紹
黃皮豆干,顧名思義,是以其表皮呈淺黃色而得此名,它是客家人傳統(tǒng)的食品之一。黃皮豆干的傳統(tǒng)做法是把包好的豆干整齊地放在一面方木板上,蓋上同樣大的方木板,用重物放在上面加壓,把白坯豆干里面的水分擠壓出來。一小時后,這時白坯豆干已初步成為黃皮豆干,呈淺黃色。為了使黃皮豆干便于保存,應放在日光下烘炙,把未被擠壓掉的水分蒸發(fā)掉。黃皮豆干的制作始于何年何地,現已無可考證。據老人回憶,早在200多年前(清中葉時期)即有不少人制作和經營黃皮豆干,可見黃皮豆干算是歷史悠久。
產品特點
黃皮豆干具有堅實柔韌、極富彈性和肉質感等特征,吃起來柔韌耐嚼,香辣可口,回味無窮。我們都喜歡把黃皮豆干切成絲狀或片狀,加上魷魚絲、韭菜用來做菜,別具一番風味。黃皮豆干還可以用來煎、炒、燜等,因人而異。不少喜歡喝酒的男人,特別是一些老人,都喜歡到小店買回幾塊黃皮豆干,打幾兩酒,和好友聚在一起,黃皮豆干下酒,共話桑麻,怡然自得。
歷史民俗
據傳:在乾隆皇帝游江南之時,受江南美景吸引,不覺一晃已至午時,只覺口干舌燥,腹中饑餓,見一老婦在門口曬黃皮豆干,看其外觀油光黃亮,便與隨從人員一起品嘗了幾塊黃皮豆干,覺得其口味奇佳,遂問隨從此為何物,隨從不知何物,結結巴巴,無言應對。乾隆不悅曰:“你們這些不學無術之徒,民間有此上佳食品,竟不知何物,該處罰?!毖劭?,這些官員就要受罰之際,旁邊一位唇紅須白、慈眉善目,一副仙風道骨形貌的老人說道:“此物天生異物,外表金黃,內藏白玉,尚無名,正待圣上為其正名?!鼻∫宦牐堫伌髳?,遂曰:“此物外形和風味皆佳,就叫‘金裹玉’吧”。這位老人一聽,哈哈大笑,連聲曰:“甚是貼切,甚是貼切!”,邊說邊飄然離去,原來是天上的神仙也禁不住美食的誘惑,偷偷地到凡間品嘗黃皮豆干了。故事不脛而走,一直傳到南口鎮(zhèn)錦雞村,當地的老百姓覺得這個名字不但好聽,而且把黃皮豆干的“色、形、味”極為貼切地叫了出來,于是他們從此就把黃皮豆干叫為“金裹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