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炒米的基本介紹
炒米,就是將糯米淘好浸泡濾干后翻炒而成。贛榆地區(qū)至今保留燒炒米水待客的習俗,燒好的炒米水色澤清亮透黃、又香又脆、滿室飄香。
營養(yǎng)價值
炒米的原料——糜子,蛋白質(zhì)含量12%左右,最高可達14%以上;淀粉含量70%左右,其中糯性品種為67.6%,粳性品種為72.5%。糯性品種中直鏈淀粉含量很低,優(yōu)質(zhì)糯性品種不含直鏈淀粉。粳性品種中直鏈淀粉含量一般為淀粉總量的4.5%∽12.7%,平均為7.5%;脂肪含量3.6%,此外還含有β—胡蘿卜素、維生素E、維生素B6、B1、B2等多種維生素和豐富的鈣、鎂、磷及鐵、鋅、銅等礦物質(zhì)元素。
產(chǎn)品特點
加工好的炒米,色黃而不焦,米堅而不硬,晶瑩明亮,泡在奶茶中色味香美,酥香可口。
歷史民俗
在江南八怪之首鄭板橋的一封家書中就有“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上門,先泡一大碗炒米,佐擬醬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p>
當年的皇室都對小鍋炒制的農(nóng)家炒米贊不絕口。相傳明朝憲宗時,朱見琛的第四子朱佑元(即嘉慶皇帝生父)冊封為興王,食邑湖廣安陸州(金鐘祥),其妃嘉慶皇帝之母蔣氏身懷六甲時害喜茶米不思,見山珍海味就惡心。興王招來多名廚師,調(diào)出各種口味的飯菜,均不合蔣氏口味。興王大怒,一廚師情急智生,從家里端來小鍋炒制的農(nóng)家炒米,蔣氏果然食欲大振,王顏大悅。小鍋炒制的農(nóng)家炒米從此從民間進入宮廷,一度成為貢品,更成為民間饋贈親朋好友的絕佳禮品。在家鄉(xiāng)歷史人物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就有:“(申祥甫)買了四只雞,五十個雞蛋和些炒米,歡圑之類,親自上縣來賀喜?!?/p>
贛榆炒米的制作方法
煮
首先是用鍋煮。鍋里盛上水,燒到八分開時將稷子倒入鍋內(nèi)。蓋上鍋蓋繼續(xù)加熱。燒開后,揭開鍋蓋,上下翻動均勻,蓋好鍋蓋,輕火燜,六、七分鐘后,再上下翻動。這樣連續(xù)翻動三至四次后,即可出鍋。出鍋的稷子粒鼓脹發(fā)圓,有透明感,但不能張嘴,否則影響炒米質(zhì)量。煮稷子時,稷予和水的比例一定要適宜,達到稷子煮好水即干的程度最佳。
炒
炒炒米要選用好砂子。撮回砂子用篩子篩一篩,篩過的砂子再用籮子過了土,就可以使用了。砂子如不太干凈,還要用水淘洗一次,晾干以后再用籮子過一遍土。炒炒米時一次頂多放三碗糜米(七燒鍋),卻要放五碗砂子。砂子燒紅時,將晾出的糜米倒入,待大氣冒過,米??爨栲枧九颈饋?,趕緊連砂子倒在篩子里,下面接上盆子。篩子一搖,砂子落在盆里,炒米留在上面。將砂子倒回鍋中炒熱,再加入新晾出的糜米,如此連續(xù)作業(yè),那一點砂子可炒許多炒米。末了把砂子裝在口袋里,下次炒時再用。
碾
必須注意,僅僅是炒熟的炒米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必須經(jīng)過去皮的處理。在古代一般是用石碓去殼,將米放入石碓中,腳踏驅(qū)動桿,傾斜的錘子落下時砸在石臼中,來回數(shù)次,就可以去掉稻谷的皮了。去皮后,用竹編簸箕去大糠,再用籮子去細糠,此后,就可以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