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鮑魚的基本介紹
鮑魚主要產于南澳海灣的海崖險要處,尤以東沖的鹿咀為最多。鮑魚肉很發(fā)達,肉質滑爽脆嫩,營養(yǎng)特別豐富,自古被視為“鮑、參、翅、肚”四海味珍品之首。
南澳鎮(zhèn)是全國最大規(guī)模的陸地養(yǎng)鮑基地之一。鮑魚肉質滑爽脆嫩,營養(yǎng)特別豐富,自古被視珍品。
營養(yǎng)價值
素有"食海鮮,到南澳"美譽的南澳鎮(zhèn),其水產資源久負盛名,是金國最大規(guī)模的陸地養(yǎng)鮑基地之一。鮑魚古稱"石蝮"、"石決明",又稱"九孔螺",肉質滑爽脆嫩、營養(yǎng)豐富,自古便被視為四海味珍品之首,有補血、治眼疾的醫(yī)療功用,可滋陰補腎、養(yǎng)顏怡神、調理血壓
歷史民俗
鮑魚古稱“鰒魚”,《后漢書》中曾記有不其人張步遣使到京城獻鰒魚之事,后漢時的不其縣包括今嶗山地區(qū),為鰒魚之產地。嶗山流清河灣北岸有鮑魚島,因周圍盛產鮑魚而得名。
制作方法
紅燒鮑魚:
原料:干紫鮑、老母雞、凈火腿、干貝、烤魚翅湯、干貝湯、白糖、精鹽、醬油、料酒、淀粉、雞油等。
制法:將干紫鮑用水發(fā)制好,加入雞肉,火腿,干貝,上火燜3小時后,將鮑魚取出,原湯過羅備用;將鮑魚剞上花刀,再斜切成半厘米厚的片;將100克燜鮑魚的原湯和kao魚翅的湯,干貝湯一起放進雙耳鍋,煮沸后放入鮑魚片,滾煮10分鐘,加入白糖、精鹽、醬油、料酒等調料,以淀粉調成濃汁,出鍋前加少許雞油。
南澳鮑魚的鑒別真假
凡是背面有道明顯深印痕跡的“鮑魚”就是假鮑魚無疑。辨別“優(yōu)、劣”鮑魚,首先是優(yōu)質鮑魚的辨別,從色澤觀察,鮑魚呈米黃色或淺棕色,質地新鮮有光澤;從外形觀察,鮑魚呈橢圓形,鮑身完整,個頭均勻,干度足,表面有薄薄的鹽粉,若在燈影下鮑魚中部呈紅色更佳;從肉質觀察,鮑魚肉厚,鼓壯飽滿,新鮮。而劣質鮑魚的特征,從顏色觀察,其顏色灰暗、褐紫,無光澤,有枯干灰白殘肉,鮑體表面附著一層灰白色物質,甚至出現黑綠霉斑;從外形觀察,體形不完整,邊緣凹凸不齊,個體大小不均和近似“馬蹄形”;從肉質觀察,肉質瘦薄,外干內濕,不陷亦不鼓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