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麻食的基本介紹
天水麻食,用麥粉和成軟面團,每次掐一小點,用大拇指搓片后卷成一個個小海螺狀,在開水中煮熟,撈入碗中,澆上臊子,調(diào)入佐料即可食用。
營養(yǎng)價值
在寒冷的冬天如果來一碗稠稀相宜、味美爽口的麻食,暖身暖胃,通體舒服,解冷驅(qū)寒,甚是愜意。
產(chǎn)品特點
它的主輔料相融,筋韌爽滑,鄉(xiāng)土氣息濃郁。特點是入味、滑爽、易消化。
歷史民俗
麻食原為蒙古族面食,又稱禿禿麻食,意用手搓的面疙瘩。明人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把麻食列入湯餅(面條)類。天水人稱麻食為麻食子,是一種冬令經(jīng)濟小吃。
天水麻食的制作方法
做麻食時,將和好揉光的面團搓成細長條,再掐成小粒,在新編的草帽上用大拇指使勁一搓,即成為1厘米長短、帶有草編花紋的海螺狀小卷;有的人不在草帽上搓,直接在案上用大拇指使勁一搓,也成一個漂亮的小卷,只是不帶花紋罷了;現(xiàn)在市場上有人專門出售搓麻食的小搓板,形狀如同縮小了的洗衣板,搓出的麻食帶有條形花紋。觀賞精于搓麻食的婦女搓制麻食,簡直是一種美的享受。只見五指飛舞,大指領(lǐng)頭,取、搓、丟連成一氣,頓、提、按準(zhǔn)確快速,小小的麻食子從手下魚貫而出,不一會便擺滿一案。
搓好麻食后,用肉湯、肉丁、蘑菇丁、豆腐丁、土豆丁、木耳、菠菜、粉絲等燴成臊子,另鍋將水燒開后,下入麻食,麻食煮熟煮透后,再將燴制好的臊子調(diào)入麻食之中,然后調(diào)上油潑辣子、鹽等調(diào)料,頓時香味盈屋,濃郁充鼻。另一種吃法是,在煮好的麻食上澆上燴好的臊子,但這種吃法不如第一種吃法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