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主手工掛面的基本介紹
固始的傳統(tǒng)就是正月初一家家戶戶必吃掛面,這個掛面里面要打上荷包蛋,這個荷包蛋呢代表著財源滾滾,吃來吃去這個從古到今還是覺得手工掛面最好,口感最好。
這寓意幸福綿長的掛面來自張老埠鄉(xiāng)人主村。從很多年前開始,人主掛面就成為周邊有名的美食,時至今日,在人主的村巷里,仍有不少家庭掛面作坊還在堅持用純手工的方式制作掛面。
營養(yǎng)價值
手工掛面細如發(fā)絲、清如白玉,而且口感好,好看好吃,
產(chǎn)品特點
手工掛面制作時間在每年的9月到12月,此時天氣干燥、溫度適宜、日照充足,最適宜晾曬掛面。 純手工空心掛面味道鮮美可口,煮時耐煮耐泡,綁把成型,攜帶方便,是老、幼及病人、產(chǎn)婦喜愛的方便食品。
歷史民俗
遠在唐代,中國人就已經(jīng)在食用這種“快餐”。專門從事敦煌飲食研究的高啟安博士說:“檢閱敦煌文獻發(fā)現(xiàn),遠在唐代就出現(xiàn)了掛面,當時叫做‘須面’”。過去,學術(shù)界一直認為成書于元代的《飲膳正要》所記的“掛面”,是中國有關(guān)掛面的最早記載。而在敦煌文書中不止一次出現(xiàn)“須面”,并被裝入禮盒送人。如當時敦煌的一戶人家將“須面”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禮。今日中國仍有地方將掛面稱作“龍須面”。 相傳古時,軍卒和百姓不分酷暑嚴寒日夜苦干,家人為使親人能吃上面條,便把搟好切細的面條掛在竹竿上曬干捆把,連同調(diào)好的酸湯送到工地,讓親人在勞動之余,下鍋煮熟,入酸湯食之。這種吃法既能充饑又能解渴,被譽為上等慰勞飯食。后來有人將曬面條改進為手工掛面,在酸湯中加入“漂稍”(雞蛋煎餅、嫩韭菜、白菜心切碎即成),就成了如今在民間及宴會上廣為流傳的酸湯掛面。
人主手工掛面的制作方法
手工掛面的食用方法參考面條,但是相對于面條,掛面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水,所以要多加水,掛面熟的很快,不要煮的時間太長,會煮爛。另外,掛面本身和面用的就是鹽水,所以,如果打鹵的話,切忌不要放鹽或少放鹽。具體食用方法如下:
1. 燒水,水量可以參考面條,比煮面條的水略多一些,因為掛面煮的過程會吸水,水要燒到大開。
2. 水開后下掛面,一人量一般是一至二兩就可以,可以看包裝的重量看比例下面。
3. 開水煮2~3分鐘即可,期間看個人喜好,可以放入雞蛋或者什么生菜。
4. 撈出之后,放香油、醋,看個人喜好放調(diào)料,但是一定要把握好鹽的量,因為掛面本身含鹽,另外,不要單純才吃面,多盛些湯,會比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