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罐蒸饃的基本介紹
罐罐蒸饃,普天下唯涇川才有;涇川全縣,唯有縣城近郊的水泉寺、陽坡、蘭家山、后溝、田家溝門幾個村莊的祖?zhèn)魇兰也趴烧糁?。蒸饃熟后形如小罐,靠的是城郊四五個村的井水,用別處的水卻無論如何努力也不能成功。外地如要引此專利,除非大將涇川的水、涇川的土、涇川的溫度濕度一并引了去。罐罐蒸饃不用申報小吃發(fā)明專利,涇川就是獨一無二的得主。也不必用專利法保護,想偷也偷不走,想學(xué)也學(xué)不會。既使如法炮制,總要走樣,面發(fā)酵后只能蒸成樸沓沓的碗狀,而不能凸立為罐形。
產(chǎn)品特點
皮薄層多,硬而有韌,涼食酥而不粘,后味香甜,耐于久貯。罐罐蒸饃酥軟可口,醇香味長,熱柔冷酥,具有長期存放不霉、不餿、不變味之特點。用開水浸泡,如棉蕾試展,白蓮初綻,其味不減,是旅途必備之佳品。 罐罐蒸饃,一個個皮兒透亮,雪白鮮嫩,最為人稱道。
歷史民俗
相傳在清康熙年間,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訪賢路過涇川,地方官將民間蒸制的罐罐蒸饃貢上,皇帝品嘗后大加贊賞,并定為貢品,歲歲朝貢,“罐罐蒸饃”之名始盛,時至今日風(fēng)味不減當(dāng)年.
制作方法
婦人們雞叫起身,吆驢套磨,用綢籮底或銀籮底的籮籮面,那籮底之小眼,肉眼很難分辨,將紅麥俗稱“齊麥”洗了,舂了,水浸了,捂一天,麥子總潮乎乎的,經(jīng)石磨子一磨,面便粘津津的。咣當(dāng)咣當(dāng)籮下的面,其細不可比喻,白如雪。酵頭是黃酒糟配制的,發(fā)酵時須入干面粉釀成硬面大塊,手是揉不動的,雙臂托去全身力氣,雙腿用力,,揉了又揉,然后揪成劑子揉十幾分鐘,真是千揉萬搓,揉罷再旋,旋成下小上大四寸高的饅頭。這時候要用硬柴架火,蒸籠要干,饃入鍋火力須更旺,氣須更圓,蒸成即成罐罐形,這是下苦功最深的工藝,歇力者輕浮者意志薄弱者和浪蕩女人混生活的女人是做不了這等吃食的,做時要帶著豐富的感情,充滿對生活對人的萬般熱愛之情,才能做出色形味俱佳的罐罐蒸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