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豆花的基本介紹
鳳翔豆花又叫鳳翔豆花泡饃,是陜西地區(qū)漢族傳統(tǒng)名吃之一,用筷觸之散成花塊,而不稀解,澆湯淋油(辣子油),油香四溢。以其紅白相間,形色如花,故名。咸辣清香,爽滑利口,原汁原湯,易于消化。
產(chǎn)品特點
色金黃,外脆內(nèi)韌,嚼之勁道麥香醇厚,用快刀削成薄片,形似金葉;豆花用品質(zhì)上乘的黃豆土法做成,鮮嫩爽滑,煮而不散。
歷史民俗
陜西鳳翔的豆花泡饃,每天一大早,從縣城的東關(guān)向西走,這條主要街道上,豆花泡饃的攤子幾乎隔不了多遠就有一家。攤子跟前圍滿了人,有老人,有小孩,也有姑娘,還有許多進城打工的農(nóng)民和去學校的學生,他們一個個端著大碗,或坐著,或站著,有的干脆蹲著,那吃得真叫香,讓看著的人也不由得饞涎欲滴。
鳳翔的豆花泡饃是從什么朝代出現(xiàn)的,已經(jīng)無從考證了。他們一輩一輩的人把這種手藝傳下來,直到今天依然保持了十分精細的做工。
制作方法
做泡饃的豆花,第一道工序是精選豆子。要買上好的黃豆,瘦的、碎的、霉的,統(tǒng)統(tǒng)要揀掉。然后,用清水淘幾遍,再用水浸上,一般要浸好幾個小時。浸好了以后,就用石磨子推。如果你有幸看到磨豆子的話,那可真是一種藝術(shù)享受。那被磨成了糊狀的豆?jié){,雪白雪白的,順著石磨往下淌,一圈一圈的,參差不齊,像天上的云朵一層層的飄下來。磨好了以后,就在鍋上搭好架子,用很細很細的籮往下過。一個人在上面用手過,一個人要不停地用火燒。這“過”和“燒”都很有講究?!斑^”的人要不輕不重。輕了過不下去,重了,一不小心就會戳破籮底。火要燒得不大不小。小了,過下去的豆?jié){就會發(fā)生沉淀。大了,又會煳鍋。還得一邊燒一邊攪,真是忙得不可開交。要吃上好的豆花泡饃也真是不容易。對泡饃的豆花軟硬的要求,既不同于豆腐腦,就是說不能像豆腐腦那樣嫩,也不能像豆腐那樣老,而是介乎于二者之間的一種豆制食品。這種豆花吃到嘴里,是一種滑溜溜、清爽爽的感覺。再加上紅紅的油潑辣子和用上好的面烙好的、切得又薄又寬的鍋盔饃,那真是色香味俱全,食者不連聲叫好才怪哩。
鳳翔豆花的品嘗吃法
吃法是將切成小塊的鍋盔倒入豆?jié){鍋內(nèi)煮稍許,盛入碗內(nèi),然后將熱豆花舀放其上,澆以豆?jié){,佐以調(diào)料。其質(zhì)量要求是豆花要嫩、豆?jié){要"煎"、辣子洶要"汪"。食后味道咸辣清香,營養(yǎng)高易于消化。在寶雞市、鳳翔等地已成為一種經(jīng)濟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