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燒賣的基本介紹
下沙燒賣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點,屬于上海菜。下沙燒賣起源于明代,是浦東南匯地區(qū)特色點心。燒賣皮用特殊搟面杖手工搟制,咸味燒賣以當季新鮮的春筍、鮮肉和秘制熬成的豬皮凍為餡料,甜味燒賣用豆沙、核桃肉、瓜子肉和陳皮橘制餡。這其中,筍肉燒賣最受歡迎。2011年,下沙燒賣制作技藝被列入浦東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目錄。隨著網(wǎng)絡熱捧,下沙燒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營養(yǎng)價值
形狀如朵朵含苞欲放的桃花,趁熱品嘗,豆沙細膩甜又香,尤其鮮筍肉餡,一咬滿口湯汁,味道鮮美,令人胃口大開。
歷史民俗
下沙燒賣其名由來已久,相傳源于明代。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朝廷在今浦東航頭鎮(zhèn)下沙社區(qū)(古稱鶴沙鎮(zhèn))建鹽場并設鹽監(jiān)署,出現(xiàn)了經(jīng)濟繁榮的鼎盛局面。經(jīng)濟的繁榮,招來了倭寇的入侵,至16世紀時,倭寇經(jīng)常來此大肆搶劫,特別是明嘉靖三十一年、三十二年,倭寇屢屢騷擾時為東海邊境地區(qū)的下沙,老百姓對此深惡痛絕。當朝派兵邑居下沙抗倭時,深受下沙百姓擁戴。為了犒賞朝廷軍隊,老百姓便用精美的點心慰勞將士。由于平倭大軍人多,鄉(xiāng)人們和粉捏皮,剁肉拌餡,當時恰逢新筍出土,便用竹筍和肉做餡,包起了餛飩不像餛飩,餃子不像餃子的點心,上籠蒸熟。新出籠的美味點心深得將士們喜愛,有人問這是什么點心,鄉(xiāng)人頗為風趣地回答:“邊燒邊賣?!薄盁u”由此得名。
自此以后,每逢春季,“燒賣”作為時令點心應市。
解放以后,制作下沙燒賣的飯店、點心店僅下沙鎮(zhèn)就有12家。公私合營以后,下沙燒賣成了下沙飯店的經(jīng)營特色。
改革開放以后,浦東南匯舉辦了上海桃花節(jié),下沙燒賣傳人設立了十多處下沙燒賣特色產(chǎn)品供應點,下沙燒賣成了上海桃花節(jié)特色旅游產(chǎn)品之一。吃過“下沙燒賣”的游客,無不為之贊嘆:
竹筍燒賣滿口湯,白糖細沙甜心腸;中外游客齊青睞,年年三春想賞花;飽了眼福飽口福,桃紅人面燒賣香。
制作方法
步驟1:竹筍入沸水2-3分鐘去澀,切小丁。
步驟2:鮮肉 調料 姜水攪拌至上勁,放多少姜水才好呢?放到不能放為止。因為水也是可以變成湯汁的。先放調料,拌勻后再放姜水,要一點點放,不要一下去倒進去很多哦。
步驟3:肉皮凍粉碎機粉碎,手溫高,刀切容易滑,也容易化,推薦粉碎機
步驟4:鮮肉 筍丁 肉皮凍攪拌均勻
步驟5:面粉 熱水,揉面成團
步驟6:醒面10-15分鐘后,搓成條
步驟7:下劑子
步驟8:搟皮子,注意,燒賣皮要用橄欖杖。
步驟9:包起來,花朵兒一樣的。
步驟10:沸水上蒸,7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