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莜麥的基本介紹
張北莜麥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特產,張北莜麥籽粒飽滿、大小均勻,富有光澤;籽粒多為紡錘形,有腹溝,表面有茸毛;籽粒長8毫米左右,千粒重25克左右;面粉粉質細膩,麥香濃郁。張北莜麥選用海拔1500米以上無公害、無污染的壩上高寒山區(qū)的優(yōu)質燕麥精制而成,其低脂、低糖、高纖維、高蛋白、富含人體必須氨基酸、維生素、亞油酸和礦物質營養(yǎng)。
莜麥,禾谷類作物。學名裸燕麥。根據播種期早晚分為夏征麥和秋蔽麥。莜麥籽粒瘦長,有腹溝,表面生有茸毛,尤以頂部顯著。形狀為筒形或紡錘形,莜麥是營養(yǎng)豐富的糧食作物,在禾谷類作物中蛋白質含量最高,且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其組成也較平衡。由于莜麥營養(yǎng)豐富,耐饑抗寒,在張北被譽為一寶。征麥含糖分少;蛋白多,是糖尿病患者較好的食品。又因脂肪中含有較多的亞油酸。
張北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蒙古高原南緣的壩上,平均海拔1400~1600m,屬高寒半干旱地區(qū)。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500~3050h,5~9月份總日照時數1276h,每天日照時數平均8h以上,總輻射為5944.8MJ/㎡,光合有效輻射為2896.8MJ/㎡。充分滿足了莜麥對光照的需求。年均降水量397.6mm,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自然降水規(guī)律與莜麥需水規(guī)律相吻合,有利于莜麥生長發(fā)育??h域內主要土壤為砂質栗鈣土和草甸栗鈣土,具有通透氣好,易吸熱等特征,利于莜麥灌漿,顆粒飽滿,籽粒色澤鮮亮。
張北莜麥的種植區(qū)域為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涉及張北鎮(zhèn)、公會鎮(zhèn)、大囫圇鎮(zhèn)、小二臺鎮(zhèn)、二臺鎮(zhèn)、油簍鎮(zhèn)、大河鎮(zhèn)、饅頭營鄉(xiāng)、臺路溝鄉(xiāng)、二泉井鄉(xiāng)、海流圖鄉(xiāng)、兩面井鄉(xiāng)、單晶河鄉(xiāng)、郝家營鄉(xiāng)、白廟灘鄉(xiāng)、戰(zhàn)海鄉(xiāng)、三號鄉(xiāng)、大西灣鄉(xiāng),共計18個鄉(xiāng)鎮(zhèn)366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0ˊ46″~115°27ˊ39″,北緯40°57ˊ17″~41°34ˊ52″。保護地總面積151萬畝,常年種植面積30萬畝,年產量5萬噸。
營養(yǎng)價值
張北莜麥中含:蛋白質≥17.0克/百克;脂肪≤6.0克/百克;淀粉≥50克/百克;能量≥1500千焦/百克;總膳食纖維≥6.5克/百克。張北莜麥含8種氨基酸組成較平衡,賴氨酸含量還高于大米和小麥面粉;脂肪和熱能都很高,脂肪是大米的5.5倍,小麥面粉的3.7倍。此外張北莜麥中維生素和磷、鐵等物質也比較豐富。
產品特點
張北莜麥籽粒飽滿、大小均勻,富有光澤;籽粒多為紡錘形,有腹溝,表面有茸毛;籽粒長8mm左右,千粒重25g左右;面粉粉質細膩,麥香濃郁。
歷史民俗
莜麥在各地稱呼很多,如“油麥”“稞燕麥”“玉麥,“蘇魯”等?!赌绿熳觽鳌贩Q“焚麥”,《黃帝內經》稱“迦師”,《廣志》稱“折草”,《稗海博志》稱“燕麥”,《史記》稱“斯”,《唐本草》稱“麥”等等,名稱之多,說明莜麥生產在中國歷史久遠。據山西省志記載,最少有2500年的歷史;莜麥種植最早可能起源于華北的高寒地區(qū),后來逐漸成為北部高寒區(qū)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并從唐代始,從內蒙、新疆、西藏等處被引種到俄羅斯、智利、美國等國家。
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朝頒布開墾蒙署令,流民遷入張北地區(qū),莜麥從此在壩上落戶。
張北莜麥的獲獎榮譽
2020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農村部批準對“張北莜麥”實施中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聲明:本站品牌策劃與包裝設計作品部分為原創(chuàng)內容,本文張北莜麥關鍵詞為“張北莜麥包裝設計,”頁面信息僅供參考和借鑒,如有侵權、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
幫助企業(yè)找到亮點,打磨亮點,包裝亮點,讓產品更容易銷售。已經服務:金鶴大米,老街口瓜子,摩爾農莊核桃奶,御石榴果汁飲品,黃天鵝可生食雞蛋,陜果妙地鮮高品質蘋果,野森林大地陽光黑木耳,大師小點蛋撻,光明,今麥郎,書亦燒仙草等品牌。四喜發(fā)現:每一個偉大品牌都起于微末,持續(xù)改善,終成于天下.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