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湯的基本介紹
潵(sá)湯(古通撒,即撒湯)—流行在安徽碭山、江蘇徐州、河南永城等蘇魯豫皖四省結合處的漢族及回族風味小吃。傳說起源于彭祖的“雉羹”,以雞湯為基礎,伴以麥仁、面筋、胡椒粉、等原料,味鮮香辣,口味獨特,深受人們喜愛。
產品特點
肉不見肉,不腥、不膻,不膩、狀若王漿,色似淡醬,味美鮮香。色、香、味具佳,含熱量高,冬夏皆宜。
歷史民俗
啥湯的名字,傳為清高宗御賜。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品嘗雉羹,他問廚師,學著碭山人(舊屬徐州)問道:“這是啥湯?”他靈機一動,就隨手畫了一個食字和它字,意思便是吃它,并隨口說:“啥湯。”啥湯的叫法便一直流傳了下來。事后不久,乾隆傳詔:封碭山啥湯為“天下第一羹”。至今,美譽盛行,大為人們的熱愛和贊賞!
此小吃名字無人能寫,有寫作潵湯,撒湯,也有寫作糝(當地方言讀)sá湯,一種傳統(tǒng)名吃,流行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的很多地方,現為當地百姓的平常早餐。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喝了此湯大加贊賞,問當地人這叫“啥”?皇帝金口玉言,當地人也叫它“啥”湯。
制作方法
一般經選料、制湯、成糝三步。主要用料以肥老母雞肉、麥米、蔥、姜、五香粉、鹽、面粉等。以雞糝為例,通常以300碗糝為一制作單位,需用母雞10只,麥米250克,蔥750克,姜1500克,五香粉150克,鹽750克,醬油1000克,胡椒粉150克,面粉5000克,味精120克,水及點碗用的香油、醋適量。制作時,將火攻至發(fā)響,加入雞和麥米,熬煮3至4小時,把雞撈出拆架,再把蔥、姜、鹽、胡椒粉、五香、醬油放入盆碗中攪拌均勻,連同雞一起投入甑中,用小火吊十幾個小時,吊出高湯來。開鍋后,將面粉加水調成糊狀,入甑。再開鍋,即成。飲用時,將味精放入攪拌。在碗中放熟雞肉絲,用糝湯澆上,點上少許醬油和醋,便成了湯薄味濃的雞肉糝。這還不算,蛋花不是煮熟,而是用滾熱高湯直接沖開。為了避免留下生蛋的腥氣,師傅得有足夠臂力和準頭,把煮沸的高湯舉到半米高空,手腕一揚間,沸湯如飛流瀑布急沖直下,高溫與速度兼?zhèn)?,一碗蛋花簡直沖得氣勢如虹。有的還加進砂仁、公丁香、陳皮、肉桂、紫豆(去皮)、八角茴、小茴、玉果、廣桂、白芷、良姜、花椒等藥料,以增加溫脾健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