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葉茶的基本介紹
大葉茶采用鮮嫩芽葉為原料,經傳統(tǒng)工藝,全木炭烘烤精制而成,條索緊結,外形金黃,古銅色,菊花心,焦香味,濃香型。
營養(yǎng)價值
大葉茶含氟量高,氟可以強壯骨骼,保護牙齒表面的牙釉質,不得齲齒(蟲吃牙),再一個,大葉茶解油膩,助消化。
產品特點
洪洞大葉茶具有生津止咳,清心明目,消炎利尿,提神消食等功效。常飲洪洞大葉茶能強身健美,益壽延年,是饋贈親友之佳品。
歷史民俗
茶抓大把水燒滾,苦滋過后是香醇。
香飄千里引遙憶,莫忘老家洪洞根。
只有地道的洪洞人才知道這種茶,才喝這種茶,才會在異地他鄉(xiāng)想起他的味道他的香,甚至有的人還會去茶莊去比劃去買,但終究無果而歸。
早年的洪洞有幾家茶館專門賣茶水,論人頭收錢,不管你喝多久不管你喝幾壺水,每天生意不錯,總有三五人相約而去,在好日子逢到有人家辦喜事的時候,新郎新娘會進城去照相,照完相會邀請眾多親友吃席,就在親友們等他們照相的空擋便會齊聚茶館,喝個沸沸揚揚,這樣的生意算得上是火爆了。
我也就是在那個年代,也就是我的童年,認識了大葉茶。在父輩們眼中,那是苦咖啡,而在我口中,那簡直就是中藥。他們用那種搪瓷缸泡滿一大缸子大葉茶,添滿水的時候是只見茶葉不見水的,悶個二三分鐘便開始喝。他們用一只手抓住缸把,用大拇指頂起缸蓋,順著縫隙將茶缸傾斜,黑紅色的茶水便流入茶杯,濃濃的鄉(xiāng)味也便沁人心脾,喝一口,回味無窮。在茶館就不一樣了,不需再用搪瓷缸,有專門的茶具,不論是友人還是招待外客都可以去,地方敞亮的很。
一位網名叫小糊涂仙的師傅在博客里是這樣描述的“冬天,是鄉(xiāng)下人一年中最閑的一段時節(jié),鄉(xiāng)下人在窯洞里的火爐上擺起了茶攤。在全國各地各大名茶爭鋒的今天,喝大葉茶已經成了鄉(xiāng)下人的一種生活習慣,幾乎一年四季都喝大葉茶的鄉(xiāng)下人,冬天更是他們喝茶聊天的好時節(jié)。他們幾個人圍著火爐,將大葉茶在火上熬上一會兒,茶水就像藥湯一樣。他們聊著三國、水滸之類的故事,有時也講講當地的民間故事,蘇三起解啦、大槐樹移民啦、廣勝寺聚寶盆啦······喝著濃濃的茶水,評論著茶的好壞,臉上洋溢著幸福和自豪。婦女們在旁邊做著針線活兒,有時也插上一兩句話,喝一兩碗茶。笑聲從窯洞里傳出,茶香在屋里回蕩!鄉(xiāng)下人的茶攤不只在屋里,有時在院子的大槐樹下,有時在田間地頭的白楊樹下,有時在打麥場的墻邊。記得小時候麥收時節(jié),鄉(xiāng)下人到田里割麥子也要帶上茶水。金黃色的麥田在槐鄉(xiāng)大地被彎彎曲曲的汾河分成兩大塊,金黃的麥穗在陽光下向鄉(xiāng)下人招手。長長的麥地里,鄉(xiāng)下人頂著烈日飛舞著鐮刀,汗水浸濕了衣背,汗珠滾進了眼睛,大片的麥子在他們身后倒下去,微風吹來,短暫的涼爽使他們感到渾身很舒服,他們自然地升一下疲憊的身軀。一塊地的麥子割完了,先休息一下吧!鄉(xiāng)下人走到地頭,在白楊樹下泡好大葉茶,抽一支紙煙,呷一口茶水,嘴里“嘖嘖”稱贊著茶的味道,茶水順著食道流進了他們的體內,他們全身輕松起來,苦累頓時消除了許多,鄉(xiāng)下人這時才真正品味出了大葉茶的最佳效果。茶香縈繞、麥味飄蕩,鄉(xiāng)下人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他們看著豐收的勞動成果,回味著勞動帶來的快樂。他們這種播種、耕耘、收獲的勞動方式就像喝大葉茶一樣,剛開始有點苦,收獲后就嘗到了勞動帶來的甜頭?!?/p>
洪洞大葉茶的制作方法
(1)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50~200℃,投葉量250~500克。葉量多少,視鍋溫高低和炒茶技術而不同。炒法是:兩手持炒茶掃帚與鍋壁成一定角度,在鍋中旋轉炒拌,竹絲掃帚有彈性,使葉子跟著掃帚在鍋中旋轉翻動,受熱均勻。要轉得快,用力勻,不斷翻轉抖揚,使水氣及時散發(fā),炒約3~5分鐘,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
(2)二青鍋(初步揉條):鍋溫稍低于生鍋,炒法與生鍋基本相同,但用力要大,轉圈也要大,起著揉條作用。茶要順著炒把轉,否則茶葉要滿鍋飛,不能成條。當茶葉炒至成團時,就要松把,將炒把夾帶的茶葉甩出,抖散團塊,散發(fā)水氣。松把后再炒轉,用力一次比一次大,使之揉成條。當茶葉炒至皺疊成條,茶汁溢出,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
(3)熟鍋:熟鍋是進一步做成細條,鍋溫130~150℃,方法與二鍋基本相同,旋轉搓揉,使葉子吞吐在竹絲炒把間,謂之“鉆把子”。待炒至條索緊細,發(fā)出茶香,約三四成干,即可出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