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白芍的基本介紹
中江白芍,是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的著名特產,習慣又稱川白芍、又名中江芍,與杭白芍(浙江杭州)、亳白芍(安徽亳州)齊名,是當今國內外市場營銷的主流商品。川白芍,認為產于中江者為最佳,名為中江白芍,其外皮光滑,白里透紅。
營養(yǎng)價值
功能主治: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經,斂陰止汗。用于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
①《本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②《別錄》:"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治)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③《藥性論》:"治肺邪氣,腹中疞痛,血氣積聚,通宣臟腑擁氣,治邪痛敗血,主時疾骨熱,強五臟,補腎氣,治心腹堅脹,婦人血閉不通,消瘀血,能蝕膿。"
④《唐本草》:"益女子血。"
⑤《日華子本草》:"治風補癆,主女人一切病,并產前后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治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瘺發(fā)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胬肉。"
⑥《醫(yī)學啟源》:"安脾經,治腹痛,收胃氣,止瀉利,和血,固腠理,瀉肝,補脾胃。"
⑦王好古:"理中氣,治脾虛中滿,心下痞,脅下痛,善噫,肺急脹逆喘咳,太陽鼽衄,目澀,肝血不足,陽維病苦寒熱,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⑧《滇南本草》:"瀉脾熱,止腹疼,止水瀉,收肝氣逆疼,調養(yǎng)心肝脾經血,舒經降氣,止肝氣疼痛。"
產品特點
中江白芍,粉性足,中間菊花紋,農家自曬,無硫,有天然白芍的味道,氣微,味微苦、酸,不是硫磺熏的怪異酸味,聞之不刺鼻。性狀 根圓柱形,兩端平截,長5~8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或淡紅棕色,光潔或有縱皺紋及細根痕,偶有殘存的棕褐色外皮。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類白色微帶棕紅色,形成層環(huán)明顯,射線放射狀。氣微,味微苦、酸。
歷史民俗
中江白芍栽培歷史悠久。四川中江縣自然氣侯和土壤生態(tài)條件優(yōu)越,有利于中藥材的生長發(fā)育,栽植歷史悠久、發(fā)展快、在國內外影響很大,一直是中江縣出口創(chuàng)匯的道地藥材。中江白芍栽培,源于清乾隆時期,始載于公元1812年《中江縣志》(嘉慶版)。清宣統(tǒng)二年,縣內輸出藥材歲收白銀25504兩,1912年,歲產干芍100余噸,1926年種植白芍1000畝,總產近200噸,遠銷國外,1933年,種1133畝,總產400余噸,畝產250kg,外銷150余噸,1949年,種247畝,總產52.75噸,畝產214kg。1956年夏,蘇聯(lián)、民主德國、保加利亞植物專家三人到中江輯慶二村考察白芍生產,1959年原石埡公社建立白芍生產隊,又稱“白芍農場”,1977年種1472畝,總產804.8噸,畝產547kg,為解放后畝產最高年,1985年減為530畝,總產150噸,畝產283kg。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專家和客商又多次來中江考察并簽訂貿易協(xié)議,中江白芍85%出口日本,從此,中江白芍優(yōu)質商品飲譽東南亞,并成為中江縣域特色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資源類型。
中江白芍的品嘗吃法
處方:白芍45g,葛根20g,炙麻黃3g,桂枝9g,甘草6g。 加減變化:肢體麻木較甚,加全蝎、桑枝;病久,上肢活動受限,加桃仁、紅花;頸背疼痛較劇,加羌活、制乳香、制沒藥;頭暈頭痛,失眠多夢,加天麻、川芎、地龍。
治療方法:水煎,每日1劑,分2-3次溫服。5天為1個療程,可連服5-8個療程。
功效主治:養(yǎng)血潤筋,通絡除痹。主治痹證型頸椎病。
聲明:本站品牌策劃與包裝設計作品部分為原創(chuàng)內容,本文中江白芍關鍵詞為“中江白芍包裝設計,”頁面信息僅供參考和借鑒,如有侵權、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
幫助企業(yè)找到亮點,打磨亮點,包裝亮點,讓產品更容易銷售。已經服務:金鶴大米,老街口瓜子,摩爾農莊核桃奶,御石榴果汁飲品,黃天鵝可生食雞蛋,陜果妙地鮮高品質蘋果,野森林大地陽光黑木耳,大師小點蛋撻,光明,今麥郎,書亦燒仙草等品牌。四喜發(fā)現(xiàn):每一個偉大品牌都起于微末,持續(xù)改善,終成于天下.
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