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峰豆參的基本介紹
地方傳統(tǒng)特產(chǎn)。南峰豆參精選優(yōu)質(zhì)大豆,精煉植物油,進(jìn)口配料,經(jīng)過傳統(tǒng)工藝的加工,味鮮獨特,且營養(yǎng)及其豐富,含人體所必需的13種氨基酸,被評為2000年中國九江首屆農(nóng)副產(chǎn)品精品獎!由于豆參保持了大豆中的蛋白質(zhì)、脂肪、無機鹽和多種維生素,且熟食綿軟 ,還是老幼咸宜的佳品。
產(chǎn)品特點
豆參可以單獨成菜,菜形美觀,口味獨特。尤其是和雞、肉、魚等一同炆煮,它飽吸高湯濃汁,渾身水亮飽滿,一口咬下,熱湯四溢,綿軟如絮,鮮香滿口,令人不愿輟筷。都昌名菜鲇魚炆豆參,就是用都昌豆參和鄱陽湖中肉質(zhì)細(xì)嫩的鲇魚炆煮,味道異常鮮美,是凡是來都昌的客人都喜歡品嘗的的佳肴。
歷史民俗
南峰豆參有悠久的歷史。在都昌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很久以前,觀音大士與杜康比試本領(lǐng),看誰能充分利用五谷,為下界百姓制造出好吃的東西。杜康用米谷釀出了美酒,觀音利用大豆制成了豆腐。雙方難分勝負(fù),決定到凡間請百姓評判。他們按下云頭,請來許多人品評。不少人說美酒比豆腐的味道好,唯獨都昌南峰人說:“豆腐能做百個菜,一場能出百樣味;而且豆渣能吃,酒渣不能吃,做酒太浪費糧食”。一席話說得杜康心服認(rèn)輸而去。觀音十分高興,為了表示感謝,她教會南峰人用豆腐加工出一種形若人參,味道鮮美的食品,成了百樣豆腐菜中最好的一種,并起名為豆參。從此,南峰豆參就美名遠(yuǎn)播,成了當(dāng)?shù)氐膫鹘y(tǒng)產(chǎn)品。
制作方法
南峰豆參以當(dāng)?shù)厥a(chǎn)的烏豆和黃豆為原料,烏豆11斤可加工成豆參13斤;黃豆汁水11斤可加工成豆參14 斤。加工的方法是先把豆子磨成豆瓣,除清豆殼,加水浸蓋3-4個鐘頭。豆瓣浸發(fā)脹大即上磨,加水細(xì)磨成漿,然后沖入開水泡漿,并用棍在漿桶里將漿打勻,接著倒進(jìn)布袋濾渣。濾出的漿汁再下鍋燒開,燒開的漿汁又一次倒進(jìn)漿桶。加入石膏漿打勻,成豆腐花,隨即上軋筋,軋成豆干。將豆干切成闊約半寸,長約兩寸余的豆條下油鍋煎炸。所用油無論是菜油、芝麻油、花生油、棉油、豬油皆可,但以菜油和芝麻油為最好。豆條下鍋后,不停地用鐵瓢翻動,此時要特別注意火候?;鸫罅?,鍋里的油就會起泡,使豆條爆開。這時,可用一碗冷水沿鍋邊慢慢淋下,使熱油降到合適的溫度。“淋水”是項絕活,只有多年實踐的老師傅才能做到適時適度。豆條在油中慢慢地膨大“圓身”,形如一支金燦燦的參條,用手一掰,里面狀如一朵絢麗的菊花,酷似人參橫截面上的菊米心。這樣煎炸的豆參一般可儲存3-4個月而味道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