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板鴨的基本介紹
宜城板鴨,又名宜城醬板鴨,產于湖北宜城市,是襄陽特產之一。宜城板鴨采用古田螺、魚蝦、稻谷為食的成鴨以獨特的配料進行育肥、李殺、去毛、精制,造型、曬干及寒霜侵蝕、真空保鮮技術等二十幾道工序加工而成,產品外表呈白色、淡黃色。腹腔內壁干燥、肌肉切面緊密呈玫瑰紅色,咸淡適宜。鴨肉豐滿細膩、肥而不膩、皮薄鮮香,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之功能。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宜城板鴨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1.感官特色:“板鴨”形狀分為扇形、琵琶形兩種,外形美觀,產品腹腔干燥,肌肉切面緊密,色澤光亮,肥而不膩,肉質細嫩,高蛋白、低脂肪,回味清香。
2.理化指標:水份≤45.0%,食鹽(以NaCl)≤10.0%,蛋白質≥18%,脂肪≤35.0%,酸價(以KOH計)≤2.0 mg/g,過氧化值(meq)≤197,亞硝酸鹽(以NaNO2計)≤20.0 mg/kg。
歷史民俗
傳說在楚昭王時,楚國郢都(即今湖北宜城市)宮廷里有一位名叫石糾的廚師,手藝高超,經他烹制的菜肴,精美無比,深得楚王和內臣外賓的喜愛。
石糾家住宜城蠻河岸邊,家中只有六十多歲的老母獨自生活。一天,石母在洗衣時不慎滑入蠻河,多虧幾個放鴨人將她救起;石母上岸后就病了,又多虧鄉(xiāng)親們細心照料,才得好轉;鄉(xiāng)親們又捎信到宮中,將事情告訴了石糾。
石糾是個孝子,他聞訊后急忙告假,連夜趕回家里看望母親。對救他母親的放鴨人和照料母親的鄉(xiāng)親,他一一上門酬謝。為怕母親再發(fā)生意外,石糾從此再不敢離家。
石糾一邊照料母親,一邊謀劃著為鄉(xiāng)親們做點什么。他見鄉(xiāng)親養(yǎng)了不少鴨子,可是鴨蛋和鴨肉都不值錢,便將自己的手藝用上了:他把在宮中醬制天鵝和禽蛋的手藝,用來加工成醬板鴨和醬蛋,誰吃了都說好。弄到集市上去賣,很受歡迎,還能賣得好價錢。
自石糾回鄉(xiāng)后,楚宮中的烹飪質量不如以前,楚王食欲下降。于是宮中派人尋訪,找到了石糾,要他回宮去。石糾為了盡孝和報答鄉(xiāng)親,請求來人幫他辭掉宮中的差事,還請他帶回去一些自己制作的醬鴨和醬蛋給楚王。楚王品嘗后大加贊賞,對石糾孝敬老母、報答鄉(xiāng)親的情分,更是贊不絕口。他傳令下去,將醬板鴨和醬鴨蛋賜名為“貢品醬板鴨”、“貢品醬鴨蛋”,常年生產,供應楚宮。
石糾領著鄉(xiāng)親們,靠著生產貢品致了富。這貢品醬板鴨、醬鴨蛋的美食和獨特制作工藝,也流傳至今。
制作方法
宜城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是成就宜城板鴨濃郁特色和優(yōu)良品質的基礎。制作上等宜城板鴨的原鴨,對溫度、水分、光照、土壤等環(huán)境條件都有特定的要求,只有適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才能培育出獨具特色的優(yōu)質原種。而宜城位于鄂西北部,地處漢江中游,地理和氣候條件獨特,境內山清水秀,是名副其實的優(yōu)質原鴨產區(qū)。
宜城板鴨選料考究、加工精細,每年農歷九月開始制作,到翌年二月二結束,尤以霜風天制作的板鴨品質最佳。
從原鴨到成品板鴨,要經過十幾道基本工序,制作時間持續(xù)數(shù)月。每年中秋前后,廠家開始大量收購自由放養(yǎng)的草麻鴨。原鴨購進后,一般育肥28天。育肥鴨在通過禁食、宰殺、放血、退毛等一系列程序之后,就進入最重要的腌制環(huán)節(jié),宜城板鴨的腌制極有講究,鴨體被撒滿細鹽,需要人工反復擦拭,再被放入缸內。腌制時間需要有經驗的師傅來決定,時間一旦過長,則板鴨咸味太重,影響質量。腌好的板鴨定型后就可進行晾曬了,一般需要日曬夜露5~7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