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面皮的基本介紹
漢中面皮(Hanzhong Mianpi),是陜西南部的漢中地區(qū)著名特色小吃。漢中面皮相傳始于秦漢,一般是把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漿,上籠蒸成薄皮兒,趁熱抹上菜籽油,切成條狀,依個人口味調入油辣子、味精、精鹽、醋、醬油、蒜泥等佐料,拌勻即可食用(當?shù)囟酂崾?,稱熱面皮兒),亦可置于通風處降溫后涼拌(當?shù)胤Q冷面皮或涼面皮)。配菜(底墊子)主要有黃豆芽、土豆絲、芹菜、菠菜等時令小蔬,口感軟糯,香辣。不需即時食用時還可以晾干后油炸食用,還有炒、燴,炸等吃法。
漢中面皮一般采用米漿為原料,偶爾也有以小麥面粉調漿(當?shù)胤Q“面面皮”)或在米漿、面漿中混以其它淀粉制作的,未強調“面面皮”的均為米漿制作。
產品特點
軟糯香辣是漢中面皮的主要味型及口感。
漢中面皮與涼皮的區(qū)別
①陜西關中、河南等地涼皮一般是用面粉洗出面筋后制作,且一般都配有面筋同食,而漢中面皮多用米漿制作沒有面筋。
②口感上漢中面皮更軟糯,關中、河南等地的涼皮更有韌勁兒;漢中面皮對辣椒(油辣子)更為講究一些。
③漢中面皮熱食在當?shù)亓餍?,最受歡迎的吃法也是熱食,而關中、河南等地普遍為涼拌食用。
④熱食時漢中面皮切得較寬,而關中、河南等地的涼皮沒有熱食的習慣普遍較窄。
歷史民俗
據(jù)傳漢中面皮起源于公元前231—前213年的秦始皇鼎盛時期?!堕L安縣志》和《留壩縣志》描述漢中面皮的起源有這段文字:秦始皇在位時,漢中當?shù)赜械咎锸f畝,有一年久旱不雨,稻田干枯,打下的稻谷盡是稻秕,碾出的大米質量太差,無法向皇帝納貢,農民們深恐欺君之罪,非常焦急恐慌。當時有位姓朱的農民,他將打下的新大米碾成很細的粉末,又過篩羅后,再用水調成糊狀,然后傾倒在甑子上蒸熟切成條狀,名為面皮子,大家嘗后個個稱奇。他帶著面皮子和納貢的人來到秦鎮(zhèn),將面皮獻給秦始皇,皇帝吃了面皮美味可口,倍加贊賞,并令今后漢中地區(qū)的貢物只能獻大米制成的面皮。后來在他逝世的漢中地區(qū)農民家家戶戶都有蒸面皮的石磨碾子等器具,方便制作這一美食。
制作方法
漢中面皮是以當?shù)厥a的優(yōu)質大米為原料,提前將大米淘洗干凈,浸泡后磨成米漿,調至濃稠合適,然后以特制的面皮鍋鍋刷上油,舀適量米漿倒入,置滾水中,稍蒸便熟。提出面皮鍋鍋,涼水中隔水略浸,以筷頭順鍋沿一旋,反扣,一張雪白柔軟的面皮便成了,家庭多用此法。涼水中隔水略浸是為了蒸好的面皮同面皮鍋鍋分離,多蒸幾張后,如無粘連,就可不用。
用蒸籠蒸時一次可制作出多張面皮,舀適量米漿分別倒入每層屜布,攤平,疊放好蒸籠,旺火一般2-3分鐘即熟。面皮店多用此法。
將面皮抹上少許菜籽熟油防粘連,疊折后用刀切成條狀。熱面皮現(xiàn)蒸現(xiàn)切現(xiàn)調現(xiàn)吃,一般切得較寬。涼食時切得較細。
漢中面皮的獲獎榮譽
早在2008年以前,就有媒體開始將漢中面皮列入“中國十大經(jīng)典地方早餐”之一。
“漢中十大入圍文化符號”之一。
漢中面皮是“漢中風味小吃四絕”之首,其他三項分別為菜豆腐、漿水面、粉皮。
2010年,“漢中面皮”列入漢中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