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甘蔗的基本介紹
走在崇明的大街小巷,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推著自行車賣青皮甘蔗的人。現(xiàn)在賣的甘蔗都是去年收的,收好的甘蔗打成捆埋在土中,等轉(zhuǎn)年拿出來就能賣個好價錢。貼心的賣蔗人會按照甘蔗的節(jié),將它切開,扎好,送到買蔗人手中。
營養(yǎng)價值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表明,甘蔗中含有豐富的糖分、水分,此外,還含有對人體新陳代謝非常有益的各種維生素、脂肪、蛋白質(zhì)、有機酸、鈣、鐵等物質(zhì)。甘蔗不但能給食物增添甜味,而且還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yǎng)和熱量。含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鈣、磷、鐵、天門冬素、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絲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正這氨酸、賴氨酸、羥丁氨酸、谷氨酰胺、脯氨酸、酪氨酸、胱氨酸、苯丙氨酸、γ-氨基丁酸等多種氨基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甘醇酸、蘋果酸、檸檬酸、草酸等有機酸及維生素B1、B2、B6、C。榨去汁的甘蔗渣中,含有對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有抑制作用的多糖類。
歷史民俗
甘蔗原產(chǎn)地可能是新幾內(nèi)亞或印度,后來傳播到南洋群島。大約在周朝周宣王時傳入中國南方。先秦時代的“柘”就是甘蔗,到了漢代才出現(xiàn)“蔗”字,“柘”和“蔗”的讀音可能來自梵文sakara。10到13世紀(jì)(宋代),江南各省普遍種植甘蔗;中南半島和南洋各地如真臘、占城、三佛齊、蘇吉丹也普遍種甘蔗制糖。
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印度時,部下一位將領(lǐng)曾說印度出產(chǎn)一種不須蜜蜂就能產(chǎn)生蜜糖的草。公元6世紀(jì)伊朗薩珊王朝國王庫思老一世(不朽的靈魂)(Khosrau I Anushirvan)將甘蔗引入伊朗種植。8到10世紀(jì)甘蔗的種植遍及伊拉克、埃及、西西里、伊比利亞半島等地。后來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又把甘蔗帶到了美洲。
制作方法
甘蔗生姜汁:
甘蔗250-500g,生姜15-30g。分別切碎,略搗絞汁,和勻服用,或煎熱服。可分3-4次服。
源于《梅師集驗方》。本方用蔗汁益胃和中,生姜下氣止嘔。蔗汁雖寒,姜汁雖溫,但合用則性較平和。用于陰液不足,胃氣上逆,反胃嘔吐,或噎膈飲食不下。
蔗漿粱米粥:
甘蔗500g,切碎略搗,絞取汁液,加粟米(青粱米)60g,加水適量,煮成稀粥食。
源于《董氏方》。本方取甘蔗汁益胃生津、潤肺燥,取粟米益脾胃;二者又皆能除熱。用于脾肺不足,陰虛肺燥,煩熱咳嗽,咽喉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