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牛肉面的基本介紹
蕪湖人愛吃面條,每天早晨走到住家附近的小攤上來碗面條,外加一個茶葉蛋或兩塊鹵干子,是蕪湖人最傳統的早餐。如果將一碗普通的面條放入特別熬制的鹵汁里,上面放上若干片牛肉,再點綴上幾葉香菜或青菜,這就是一碗葷素兼?zhèn)?、營養(yǎng)豐富的蕪湖牛肉面了。
營養(yǎng)價值
牛肉面含有豐富的香甜、滑潤淀粉、糖、蛋白質、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yǎng)心益腎、健脾厚腸的功效,還有硫胺素、核黃素,纖維,維生素A,和三種氨基酸等。
牛肉面易于消化吸收,有改善貧血、增強免疫力、平衡營養(yǎng)吸收等功效。
牛肉面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夠的能量,而且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牛肉面煮熟后會變成400克左右,因此能產生較強的飽腹感。此外,牛肉面能夠刺激人的思維活動,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需要一種碳水化合物占50%的食品,面條就是人的大腦所需要的食品。硬質小麥含有B族維生素,它們對腦細胞有刺激作用,所以中午吃一碗營養(yǎng)搭配合理的面條是不錯的選擇。而早上應該吃些蛋白含量較高的食品,晚上吃面則不利于消化吸收。
產品特點
熟褐色的醬油,再澆上牛肉湯鹵,放入下好的面條,肉爛湯鮮,面條光亮透黃的牛肉面不到2分鐘就做好了,味道辣中帶甜。
歷史民俗
面條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食物,它起源于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中國東漢年間已存記載,至今超過一千九百年。最早的實物面條是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發(fā)現的,他們在2002年10月14日在黃河上游、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進行地質考察時,在一處河漫灘沉積物地下3米處,發(fā)現了一個倒扣的碗。碗中裝有黃色的面條,最長的有50厘米。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該物質的成分,發(fā)現這碗面條已經有約4000年歷史,使面條的歷史大大提前。面條最初只稱為“餅”,“水溲餅”、“煮餅”便是中國面條先河—— “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引:劉熙《釋名》),其意指用水將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稱之為“餅”;以水煮的面條或面塊亦全作“餅”稱。
在不同朝代均有對面條之記載。由初期的東漢、魏晉南北朝、到后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紀錄。但起初對面條之名稱卻不統一,除普遍水溲面、煮餅、湯餅外,亦有稱水引餅、不托、馎饦等?!懊鏃l”一詞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面條”為長條形,花樣卻多不勝數,什么冷淘、溫淘、素面、煎面……皆屬“面條”;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嘆為觀止,可搟、可削、可撥、可抿、可擦、可壓、可搓、可漏、可拉……中華面條既屬經濟飽肚的主食,還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據史錄,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面,并會以面食招待貴賓。